【南方周末】三峡集团:海上风电“从0到1” | 探访“新质生产力先锋”系列

发布时间:2025年02月05日

分享至:

  福建平潭,蔚蓝色的海上风电场,直径252米的白色叶轮随风旋转,扫过约7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,风机把动能转化为电能,通过海底电缆输送至陆上。

  这样一台机组,平均每年可输出超6300万千瓦时的清洁能源,可以为3.6万户三口之家提供全年的生活用电。10台,就足够维持一个百万人口城市的居民生活用电。

  这是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,也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“三峡集团”)牵头的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”项目的具象。2024年6月24日,《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》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

  这是一个多年积累的成果。面对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,三峡集团在海上风电设计建造中,持续优化电力系统基础支撑结构,解决了深厚软土地质、浅覆盖地质、极端风速、深远海域、超大荷载等技术难题,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完善设备运行。

  三峡能源(600905.SH)作为三峡集团新能源业务的战略实施主体,将“海上风电引领者”战略融入到企业发展中,贯通全价值链各环节。截至2024年上半年,三峡能源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962.46万千瓦;其中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568.64万千瓦,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4.9%。

  从2010年亚洲第一座大型海上风电场——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,到2016年江苏响水海上风电实现商业化,再到2021年并网发电的广东阳江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,三峡集团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海上风电走过“从0到1”的进程,风机由小变大,风场由近到远,跻身全球海上风电第一梯队。

  从零开始

  海上风电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,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叶片、风机、塔筒、基础等部分;海上风电场则是由若干台风机和海上变电站(升压站或换流站)组合而成。

  1991年,丹麦建成全球第一座海上风电场——文德比海上风电场(Vindeby),之后荷兰、英国、德国等国陆续跟进,拉开了产业发展的序幕。不过,由于建造成本高、运维复杂,早期海上风电发展速度缓慢。

  进入21世纪,随着技术的进步,多国将海上风电作为风电发展的主要方向。这一时期,中国的能源需求持续增加,海上风电开始起步,主要在滩涂、近海等区域,以小容量、小规模的示范性项目为主。

  2010年,三峡上海院承担勘测设计的亚洲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——位于上海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一期项目并网,迈出了海上风电设备国产化的第一步。

  三峡上海院首创高桩承台基础,将8根八十多米长、直径1.7米粗的钢管打入海底,然后在钢管顶部浇筑直径达14米的混凝土承台,进而将风电机组整体起吊至承台完成安装,解决了高耸风机引起的桩基抗拔大、基础水平变形大等难题。

  如果说东海大桥项目是中国海上风电自主研发的起步,那么三峡集团江苏响水项目则带动了国内海上风电产业步入商业化。

  2015年,江苏响水项目建设时面临海缆造价高昂等问题。当时欧洲和日本的海缆报价上亿,而国内尚无成熟的国产化替代方案。三峡能源副总经理吕鹏远介绍,“尽管国产设备可以显著降低成本,但当时在技术和可靠性方面尚未得到验证。”

  经过反复权衡和广泛调研,三峡能源通过公开招标,选择与中天科技、东方电缆等公司达成合作,并在整个制造过程中深度参与参数设定等工作。同时,三峡能源还邀请业内海缆专家进行全程监造,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达到高标准。

  最终,国产海缆在成本和质量上均表现出色,运行效果理想,不仅实现了海缆的全面国产化,而且提升了整体的制造工艺。

  同一年,在福建兴化湾项目中,三峡集团引进金风科技、明阳智能、东方风电、上海电气、GE等国内外8家风机厂商同台竞技,兴化湾成为5兆瓦以上大功率样机试验风场,开启了海上风电机组大型化之路。

  伴随中国制造在海上风电相关产品、设备的进步,加上政府对产业的政策支持,中国海上风电的装机量持续增长。

 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(GWEC)统计,2023年,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达到6.3吉瓦,自2018年起连续六年领跑全球,约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58%。截至2023年底,中国海上风电装机总量达到38吉瓦,高出欧洲市场11%。

  创新源自挑战

  比起陆上发电,海上风能具有运行效率高、输电距离短、占用土地少等特点,适宜规模化开发。但同时,海上风电的技术难度也更高。浅覆盖地基、台风频发……海洋特有的气候和环境,给项目的设计开发、施工建设、运维检修都带来困难和挑战。

  “海上风电需要从业者‘与海博弈’。每一次产品升级,设计和建造人员都要付出更高数量级的努力。”吕鹏远表示。

  具体来看,海上风电的主要支撑结构是塔筒和风电机组,要将塔筒稳定地“安插”在海床上并不简单。不同于欧洲的沙土地质,中国海上风电项目主要是软土或者岩石地基,没有现成的经验,需要自主探索稳定可靠的支撑方式。

  在福建兴化湾项目中,三峡集团基于高桩承台基础,将钢管桩直径增大,减少钢桩数量,以降低嵌岩难度和缩短施工周期,桩顶通过混凝土承台连到一起,提高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。

  更具代表性的案例来自2021年并网发电的广东阳江沙扒项目。这是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,针对不同地质采用了高桩承台基础、导管架桩基础、单桩基础、吸力筒基础和漂浮式基础等8种风电机组基础型式,被誉为“海上风电基础博物馆”。

  “安插”过程的另一大挑战在于设备运输。江苏响水项目建设时,由于当时船机设备不够先进,风机整体吊装方案通常需要先在岸边组装好,再输送到现场进行吊装,过程繁复且成本较高。

  为此,三峡能源团队联合施工单位以及多所科研院校,共同研发出了一套减震系统,满足设备厂商吊装“震动冲击加速度不超过0.2G”要求,在海上浮台吊装和运输时有效减少了风机振动的频率,从而保护风机设备和机舱中的电气设备。

  “团队基于实验数据和实际效果,最终实现了海上风机整体吊装,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因振动导致的设备损坏。”吕鹏远指出,江苏响水案例推动传统水工装备向专用装备系统化转变,带动国内海上风电建造不断取得突破。

  项目完工后,风电机组在运行期间还要面临台风、极端海况、地震等影响,特别是南海海域,极端风速时常高达50米/秒,瞬时风速则不止如此。

  三峡上海院海洋工程事业部副主任、总工程师黄俊向南方周末研究员介绍,过去台风来袭,海上风电机组基本是“硬抗”,而现在机组设计提升了台风控制策略,通过变桨、偏航等方式来降低台风的作用力。目前,团队还通过建立数字孪生模型,对海上风电场状态进行预测,提高项目的运维效率、降低相关成本。

  从近海走向深远海

  在中国长达1.8万千米的海岸线沿岸,近海风能资源的利用正在接近饱和。走向深远海,成为海上风电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。

  中国《“十四五”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》也明确提到,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,完善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,积极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降本增效。

  在深远海区域,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近海的3-4倍。与之对应,风机大型化、漂浮式技术、风场规模化,都是未来发力的重心。

  一般来说,在风力足够的情况下,海上风电风机越大,发电效率越高,也越能降低单机成本。在风速比近海高出约20%的深远海区域,为了更好地捕获风能、降低远海开发成本并满足收益率,大风机势在必行。

  这也是全球趋势——从单机容量2兆瓦到9.5兆瓦,行业用了20年时间(2000-2020年);从9.5兆瓦到18兆瓦,则仅用了3年时间(2020-2023年)。

  如今,中国海上风电已经进入20兆瓦时代,并不断刷新产业纪录。2024年10月12日,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发电机组在福建福清海上风电产业园下线。

  随着离岸距离越来越远,水深越来越深,海上风电设备也要相应调整。吕鹏远指出,在深远海,传统固定式基础不仅成本过高,而且结构的安全性也存在风险;漂浮式基础用锚将风机连接海床,力争做到“不倒不沉、不走不破”。

  例如位于广东阳江的“三峡引领号”机组,采用了3根立柱,立柱下方共有9根系泊缆将其拖住,可抵抗最大风速超70米/秒的17级台风。

  2022年7月,台风“暹芭”登陆南海,强度达到12级,风速每秒37米。在“暹芭”正面袭击下,“三峡引领号”的风机机组、浮体和系泊系统都运行良好,印证了漂浮式风电机组的安全性能。

  经历了从项目补贴、电费补贴到平价并网,中国海上风电产业也在不断推进技术进步、成本降低。吕鹏远认为,在设备创新的同时,风场规模化开发可以摊薄成本,是海上风电平价时代的有效路径。

  2024年11月16日,2024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披露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,中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3910万千瓦,超过第2至5名的国家并网容量总和。到2024年年底,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有望突破4500万千瓦,将连续四年位居全球首位。

  在大会现场,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指出,要加强大容量机组漂浮式风机、柔性直流、潮汐能等的利用,深化产业协同发展,海上风电共链企业应加强协调联动、优势互补、互利合作,携手共建海上风电产业联盟。

  伴随海上风电规模增长、继续向深远海推进,建设挑战也相应加大,促使企业之间加强合作,共同推动产业链升级已经成为业界共识。

  各方携手,中国海上风电将一路向前。

浏览次数:
博鱼(中国)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37604号-1